嚮應用技術型轉變——一場席卷我省25萬在校大學生的改革風暴已經襲來高校轉型 最大挑戰在觀念來源:新文化報 - 新文化網
    新聞背景:
    8月22日,我省傳出消息,支持20所普通本科高校整體和部分高校的分院(專業)轉型為應用技術型,轉型高校在校生達到25萬人以上,一場席卷高等教育院校的改革風暴已經襲來。
    8月27日上午,寂靜了一個暑假的吉林工程技術師範學院校園,迎來新學年第二天的課程。教室還是那間教室,老師還是那些老師,但從課程設置、教學內容到人才輸送等環節,都在悄然從學術研究型嚮應用技術型變化。
    今年3月,教育部透露的將使600多所地方本科高校嚮應用技術型轉變的消息,曾引來高等教育界一臉愕然,路在何方的追問不絕於耳。5月,記者致電省內多所本科高校,詢問是否已有轉型準備,大家的回答都是不清楚。甚至有高校工作人員稱,舉措難落實。彼時,只有吉林工師是例外,他們5月高調宣佈:轉型!
    8月22日14時,長春市松苑賓館,我省高教強省建設工作聯席會議第二會議召開。副省長王化文說:“通過政策、投入和試點引導,支持20所普通本科高校整體和部分高校的分院(專業)轉型為應用技術型,轉型高校在校生達到25萬人以上。”
    路徑漸明。
  樣本篇
    吉林工程技術師範學院39個專業都要進行轉型,但根據實際,全完成起碼要3到5年
  原因:就業壓力催發轉型
    “這是必然選擇。”吉林工程技術師範學院院長欒立明說,“大學擴招至今,學生就業面臨越來越大的難度和壓力,這與大學面向大眾但採取精英型教育有很大關聯,培養出的學生和就業市場有難以融合的矛盾。”
    欒立明稱,正是基於“史上最難就業季”升級版逐年刷新的背景,使他最終作出將學校整體由學術研究型嚮應用技術型轉變的重大決定。
    該校成立之初的教學定位,是為技工學校、中職學校培養教師,將來到工作崗位上,都是懂理論、會操作的雙師型教師。“但我們的一些畢業生,的確存在著實踐動手能力差的問題,以至於之後的這些年裡,只有10%~20%的畢業生能簽約到中職學校、技工學校,剩下的只能進入其他崗位。”
    思前想後,欒立明決定,既然已經沒有時間繼續等待大環境的改善,那就讓自己先轉變,“既是轉型,也是把過去堅持的東西繼續做好,返璞歸真。”
    從欒立明的表述中可以發現,畢業生就業壓力,是促成該校轉型的關鍵因素。
  核心:校企聯合
    欒立明說,轉型的想法其實已在心裡醞釀數年。幾年間,他們四處調研不斷嘗試,結合自身情況及當前形勢,磨出了方案,併在日前呈報給省教育廳。
    方案里清晰說明瞭轉型的每一步任務,讀來枯燥的文字,卻對學生們的未來產生重大影響。歸根結底,利用擴大校企聯盟規模等多種手段,把學生培養成市場需要的應用型人才是方案提到的核心。
    “《方案》里的做法,很多已經實踐了很長時間,並且正在進行。”欒立明說,該校7個專業已採取了應用型人才的教育模式。
    他以服裝設計與工程專業為例,“我們和省內多個著名服裝企業創建了校企合作育人平臺,校內生產性實訓中心引進了先進的智能化服裝設計與加工設備,把合作企業的真實生產任務引入實訓教學,聘請企業的技術人員來把質量關。我們還建立了集服裝生產和產品研發為一體的校內實訓企業,以開發四季服裝和羽絨服裝為特色,教師承擔品牌的設計和技術指導工作,學生在校內即可完成市場調研、品牌評價、產品策劃、設計製作、營銷陳列等實訓環節……”
  難點:理論型專業難定位
    這個學期已經正式開始,按照《方案》的計劃,會不會這屆的大一,就是“應用型”的大一?
    昨天,記者通過該校老師得知,大一新生本學年的培養計劃還是以專業的基礎教育為主,理論課居多。而且,學校目前正在等待搬遷到位於德惠米沙子的新校舍,現在的教室無法適應應用型人才培養的教學模式,“新校舍會建成工程綜合訓練中心,學生在那裡可以邊學理論邊操作。”這位老師說。
    欒立明也表示,現在學校總共有12個學院、39個本科專業,眼前的計劃,是每個學院都拿出一個專業來轉型,有個漸進的過程。“未來,39個專業都要進行轉型,但根據實際,全完成起碼要3到5年。”
    不過,有的專業本身就是理論型專業,很難給轉型方式定位。欒立明承認,類似中文專業,真沒想好怎麼轉,“但是會儘快根據具體的就業取向,逐漸凝練幾個方向。”
  調查篇
  這種轉型還沒有全面展開。有的學校沒有討論出結果,有的學校怕給家長和考生造成誤導
  有些高校方向並不明晰
    談到我省高校轉型的階段性進展時,省教育廳廳長張伯軍在22日的會議上表示,目前我省多所高校已啟動轉型工作。如通化師範學院、長春工程學院、白城師範學院、吉林工商學院、吉林農業科技學院、吉林動畫學院、長春工大人文信息學院等。
    據悉,為推動高校轉型和專業結構調整,省教育廳組織我省有關高校到河南、重慶等地考察,邀請國內專家做專題培訓,吉林動畫學院董事長鄭立國都參與了。因為出差,鄭立國委托副院長朱莉接受了採訪。
    “董事長看了一圈回來和我們說,‘我們就是應用型高校,不用轉型就是’。”朱莉說,“學校從建校之初就明確提出,專業的設置要和市場對接。”
    然而,採訪其他學校並不順利。一所高校的宣傳部部長直言不諱地告訴我們:“上學期已經討論過這個問題,但沒有什麼結果,現在新學期剛開始,也沒什麼進展,所以不方便接受採訪。”
    另一所高校的宣傳部部長則說:“我們的方案基本已經確定了,但是涉及到以後要向高職、高專院校轉型,這個方向我們把握不好,怕給家長和考生造成誤導。”
    可見,關於轉型,不是所有學校的方向都是清晰的。
  讓學生接觸到實際的市場
    岳金熙的經歷成了朱莉所說的一個註腳。這個四川小伙在4年前到吉林動畫學院求學。今年畢業,他和5名同學及一個師弟開了一家工作室,“做動畫的衍生產品,能夠維持日常生活,同時業務運轉經費充足。”
    說到同學的就業情況,岳金熙表示大家“混”得都還不錯,有些人在網易、騰訊、小米等知名公司工作。
    說到在大學四年自己有哪些受益,岳金熙說:“不迷茫。我還有我身邊的人,在大四畢業的時候都知道自己該去乾什麼,這是最重要的。”
    從校企聯合中實打實的產學對接實踐教學平臺上,這些學生從大三起,就可以接觸到實際的市場。
    “無論在我們學院學習什麼專業,都可以在平臺里找到自己的位置。當然,進入平臺的學生要經過篩選,能從一名學生最快地完成向一名職業人的轉變。”朱莉說。
  分析篇
   “高校轉型不是拍拍腦門,說轉就轉的,觀念和理念要是不真正轉變,就談不上轉型。”
  挑戰來自於“傳統觀念”
    任何改革都會面臨挑戰,欒立明在承擔著許多陣痛。如同網上流傳的調侃某技校的段子一樣,把一所大學改成應用型,不但需要校方的勇氣,也需要家長和學生在觀念上的認同。
    “最大的挑戰,就是人們的接受程度。家長和學生通常都認為應用技術型教育就是培養藍領,辦應用型的職業教育就是低人一等,包括很多高校也是如此,誰都不願意培養應用型人才、實際工作者,都想做高管、當CEO。”欒立明說,他在調研過程中就面臨著一些家長和學生的非議。
    欒立明認為,另一個現實問題是,培養應用型人才的成本較學術型人才要高。他解釋說,要轉型的話,必須要強化實踐,需要設備的投入,“如果光和企業合作,不能完全做到這一點,因為學生作為生手不能直接到企業去,必須先在學校進行實踐、練習,這樣就需要設備,有的大機器達到上百萬元。”
    但實際上,一個真正的學術型人才的培養,成本也絕對不菲。但很可惜,很多大學培養出的只是似是而非的“學術型”,多數是“流水線生產”,成本自然不言而喻。
    “再者,我們的教師必須是雙師型教師,既懂理論也會操作。”欒立明說,“很多大學現在以理論課為主,老師照著書把基本知識體系教給你,甚至有個別不負責任的老師,學生無論在下麵聽與不聽都不管,這樣培養出來的學生肯定是不合格的。但是就學校來講,這種培養方式輕車熟路,最為輕鬆。”所以,他認為真正的應用型大學轉型,是從領導到教師觀念上的改變。
    “高校轉型不是拍拍腦門,說轉就轉的,觀念和理念要是不真正轉變,就談不上轉型。”朱莉的話,說到了根子上。
   本報記者 趙實 王威 孫振餘
  (原標題:高校轉型 最大挑戰在觀念)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rcytx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